这两年一个现象愈演愈烈:很多民办高校,招生缺额。
去年本号写过这个话题。
去年的情况是,广东部分学校却出现大量招生缺额的情况,比如广州工商学院、湛江科技学院、广东理工学院等高校,其中湛江科技学院的缺额人数更达两千多人,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第一次补录之后,上述学校缺额人数仍然较多。这些学校无一例外都是民办本科。
民办的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今年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缺额现象。
山东省普通类常规批(本科)第1次志愿投档后,还剩余超过7000个本科计划,其中12所高校剩余招生计划数超过100个,全部为民办高校。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民办本科,不“香”了》。
展开剩余93%今年的民办高校的局面,更加难受。
以广东省为例,全省23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14所高校未招满,总缺额或超过2.5万人。其中,湛江某学院缺额最多,合计6300余人,某些学科类未招满比例甚至高达86%。
陕西省在7月25日下调本科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下调15分,物理类下降30分。原因无他,缺额,尤其是民办高校。
名单显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物理计划缺额922人,历史计划缺额324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物理计划缺943人,历史计划缺249人;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物理计划缺1054人,历史缺87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物理缺610人,历史缺362人;西安思源学院物理缺713人,历史缺192人。
7月22日发布的《山东省2025年普通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剩余本科计划》中,共计发布6050个招生计划,其中民办本科缺额5932人。其中,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缺额914人、青岛滨海学院缺额499人、泰山科技学院缺额294人。
02 | 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难道是因为少子化的影响,已经延伸到了大学?
当然不是。
今年的高考人数虽然相较于去年减少了7万人,但仍在历史高位,仍有1335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至于今年高考人数减少的逻辑,也并不是少子化影响所致,而是今年的高考对应的出生年份人数有所波动而已。
高考考生主要为18岁左右的适龄青年,2025年考生对应2006-2007年出生人口。
数据显示,2006年出生人口为1585万,2007 年为1595万,均低于2000-2005 年的出生规模(1599万 - 1771万)。
这种人口结构的周期性变化是导致高考人数下降的基础性因素。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这些波动是高考人数短暂波动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能看到,2005年以来高考人数在波动上升的过程中,多个年份出现了减少,2009年较2008年减少了30万考生,2010年较2009年减少了74万考生,2011年、2012年、2013年均在减少。之后增长了两年,2016年又减少了。
目前新生儿人口持续下滑已经对幼儿园、小学产生了全面冲击,尚未到达初中和高中。不过往后会次第影响到初中、高中以及大学。
所以,民办高校上演的学生荒,并非少子化所致。
那是什么原因?
逻辑有三:
第一,公办对民办的强大虹吸效应。
民办高校过去一直都是很多低分学生的第二乃至第三选择,很多高考考生分数不理想,达不到二本线,但又不想补习或者读专科,民办本科是他们的一条退路,相对来说,分数线低一些。
此外以前还有很多民办三本院校可以圆一些怀揣着本科梦的低分生。
此外,民办专科等,也可以收纳相当一批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这批学生分数上不了公办专科,基础基本没有,想要补习也是枉然,民办专科给予了这一批人一个选择。
然而,这种情况在近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几年,教育一直在改革,最大的变动,就是中考分流。
中考分流带来的结果便是,在上高中之前就经过这轮机制筛选,基础弱的,基本进入中职院校,能够上高中的,基本都是还有些基础的。筛选过的这一批高中生最终参加高考,对于自身的要求比较高,更倾向于公办高校,而非民办。
此外,公办高校不断扩招,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对民办高校形成了强大虹吸力。
此外,官方在对待公办与民办的态度中,天平越来越向前者倾斜。这几年,有一批还算不错的民办高校转设为了公办。
同时,还增设了一批公办职业本科学校。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新增的18所职业本科院校,其中17所为公办。
公办学校越来越多,对民办高校进一步虹吸。
第二,民办高校,费用太高。
据公众号青塔梳理的资料显示,多所民办本科高校的普通专业(不含艺术类专业),每学年的学费大约在3万元上下,甚至有高校达到了近15万一学年
而公立大学每年的学费通常在几千元。
民办大学的学费普遍高于公办大学,这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00后”一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更加注重性价比,对于高昂的学费往往持谨慎态度。
第三,内卷越来越严重,民办高校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在就业越来越难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卷上了天,很多企业不仅没有增加就业岗位,还在裁员当中。而仍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当然竞争激烈。
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天然劣势,就出来了。
一方面,一些民办大学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相较于公办大学存在劣势,这使得部分学生在选择时更加谨慎。
另一方面,无论是社会还是学子们自己心中,明显更认可公办,民办大学的学历仍然不如公办大学“硬气”。这种社会认可度上的差异,也影响了“00后”的选择。
这种内卷,不仅在民办高校之间上演,在公办高校之间,同样激烈上演着。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过去两年,深圳的高校录取分数线,全面压制老牌高教重镇广州。
去年才批复的深圳理工大学,当年录取分数线最低都要624分,直接比肩中山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更是超过了其本部的录取分数线。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是985高校的标准。
而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在一本线之上。
而今年深圳的高校录取分数线,更能说明这座城市的高等教育的完美逆袭。
今年南方科技大学的投档线高达652分,位居广东省第一。
位列第二的是深圳理工大学,629分。
也就是说,广东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两所大学均位于深圳,广州的中山大学位居第三。
更关键的是,南方科技大学也超越了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这些老牌的985高校。
这里还不包含异地校区。
如果算上这个,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的投档线是66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投档线是646分,均高于中山大学。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深圳两所刚刚升为大学的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录取分数线居然超过了广州的三所“双一流大学”。
深圳高校的投档线逆袭,本质是 "产业磁场" 对教育资源的重构。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深圳形成了独特的 "教育 - 产业" 闭环。
比如南方科技大学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直接对接大疆、华为等企业的算法需求,2025届毕业生未毕业已被预订70%;深圳理工大学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大二即可进入鹏城实验室参与国家级项目。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新增的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专业,直接对接中芯国际深圳厂的扩产需求,2025年首批300名毕业生已被预订90%。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可考取华为HCIA、大疆UTC等行业认证,其含金量超过部分211高校的学历证书,成为企业招聘的硬通货。
此外,深圳高校就业率以及毕业后的月薪,也是一张王牌。
南方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28万元,较中山大学同专业高42%,这种 "毕业即高薪" 的现实预期,使得考生愿意用分数换取就业溢价。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比亚迪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比亚迪海豹车型研发,毕业即获工程师认证,起薪18万元。这种 "入学即入职" 的模式,使其投档线超过众多211高校的传统专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15万元,超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12万元。
这一现象背后揭露的本质是:
在大环境如斯背景下,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学生的择校标准出现了明显转变,不再追求传统名校光环,而是更务实,选择就业率高、收入高的学校与专业。
民办高校就业率差,自然招不到人。
而新兴研究性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率、收入高于传统名牌高校,那就不再执着传统名牌高校。
03 | 大学关停潮,早晚会来恰如我在上面所说,按照新生儿人口2017年开始减少的时间节点来看,目前新生儿带来的冲击已经从幼儿园延伸到了小学。
国家2024年统计公报披露: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35.7万人,在学研究生409.5万人,毕业生108.4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68.9万人,在校生3891.3万人,毕业生1059.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75.4万人,在校生1659.4万人,毕业生542.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036.2万人,在校生2922.3万人,毕业生891.0万人。初中招生1848.8万人,在校生5386.2万人,毕业生1698.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16.6万人,在校生10584.4万人,毕业生1857.3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5.8万人,在校生91.6万人,毕业生17.7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4.0万人。
为了方便看出数据端倪,我做了一张与2023年的数据对比,一目了然。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从上面可以看到:
不仅幼儿园人数继续减少,小学在校生人数也减少了。
过去几十年,虽然小学数量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减少,主要是农村小学生进入城镇学习,城市学校扩建,农村学校关闭带来的动态变化,但小学在校生数量一直增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这种转变,终于发生在了2024年。
去年小学在校生人数较2023年减少了251.6万人,小学招生人数减少了261.3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事实上,小学在校生人数2022年也出现过收缩,但那一年情况和现在不同。
当时处在疫情期间,有很多跨境学童流失叠加部分家长为了子女安全采取了延迟入学策略。
到2023年疫情结束后,2023年小学在校生、招生、毕业生全面实现增长。
2024年小学在校生、招生人数同时减少,则是新生儿人口带来的影响,已经从幼儿园延伸到了小学。
往后就是初中、高中,最后是大学。
按照出生人口下滑年份来看,到2030年出生人口带来的影响将延伸到初中,2033年将延伸到高中,2036年将延伸到大学。
届时的考生可能只会有现在的一半左右。
高考人数一旦进入快速下滑阶段,大学数量必然会受到冲击,大学关停潮上演,只是时间问题。
早就陷入少子化、人口通缩的国家与地区,大学关闭潮正在上演。
2023年年中,新华网报道显示,《日本经济新闻》预测,日本有200多所大学在生源减少之下,面临关闭的局面。
2023年年末日本媒体发布消息:
日本的奈良佐保短期大学、修实短期大学、福冈女学院短期大学、武库川女子大学短期大学部、美作大学短期大学部、铃鹿大学短期大学相继在12月宣布停止招生。
加上此前已经公开宣布停招的惠泉女子学院大学、神户海星女子学院大学、上智大学短期大学部、龙谷大学短期大学部、京都池坊短期大学、下京区短期大学。
2023年,日本至少有12所大学停招。
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都是短期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相当于我们的职业技术大学或者大专院校,因为学制只有2至3年,短学制,所以称短期大学。
同样的事情,韩国也在发生。
2021年,韩国的西海大学已向教育部申请停止办学,东釜山大学也开始进入停止办学流程。
软科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有198所四年制大学,其中162所未能达到招生名额,超过30所大学招生名额不足200人,有18所甚至不足百人。
据首尔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与南韩保健社会研究院发表的《人口变动和未来展望》报告书预测,韩国现有的380余所高校,将在2042—2046年期间,腰斩190多所。
中国台湾省的局面也好不到哪儿去。
2023年以来,台湾高校已经有包括台湾首府大学、中州科技大学、东方设计大学、明道大学、环球科技大学、大同技术学院的7所大学陆续宣布或已经倒闭。
而中国台湾网消息显示,大汉技术学院将在2024年8月份关闭。
华夏经纬网去年也报道称,台湾再有4所私立大专院校于去年7月底停办,台湾私校工会表示,大专院校将自2028学年起面临“少子化”的严重冲击,未来约有40所私立大专院校面临退场危机。
这些现象,我们很难躲过,民办高校自然首当其冲,公办也无法置身事外。
据软科不完全统计,2025年,教育部发布多个函件,已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所高校的建制被撤销。
大多数民办高校,都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压力。
发布于:广东省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